范文说课稿

【实用】说课稿合集10篇

本文已影响 9.24K人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实用】说课稿合集10篇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领导、 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 今天我的说课题口是 《人体的组成》 是河北人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课的学习内容。 本课教师要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 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构成人体的主要器官和系统, 包括其名称和大致的解剖位置, 运用类比的方法, 理解由细胞、 组织、 器官到系统的结构层次关系,借助显微镜观察各种各样的细胞,激发学生探索生命世界的兴趣。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课内容, 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从土个维度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o

知识与技能口标:

1、 能在自己的身体相应的位置找出自己知道的器官和系统。

2、 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人体的系统、 器官、 组织和细胞之间的关系。

3、 能用显微镜观察到细胞, 并能描述细胞形状。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用类比的方法举例说明人体的构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借助显微镜观察各种各样的细胞, 激发学生探索生命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 类比等方法初步认识人体的组成o

为完成教学目标, 突破重难点, 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 知识前测, 导入新课

新课伊始对学生已有知识做一个前测活动o首先提问学生人体从外观形态上可分为哪儿部分,然后鼓励学牛在 张纸上将自己所知道的人体的内部器官闺出来或写出来o教师通过观察分析学生的完成情况, 很容易对学生已有相关知识有所了解o 让学生把想象中的人体内部器官的样子画山来, 实现学生思维的可视性, 在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

二、 活动感知:

通过类比、探究等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能在自己身体相应的位置找出自己知道的器官的系统;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人体的系统、器官、组织和细胞之间的关系o 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突破重难点。

活动一: 认识人的器官名称及所在位置

1. 让学生将自己所画的内部器官与教材第 20页图进行比较. 然后对照阁将人体内部的主要器官在口己的身体相应位置指出来n

2、 出示课件h 理解一器官: 肝脏、 胃、 肺、 心脏等。系统: 包括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 循环系统等。

3、 在学生对人体的主要内部器官有所了解庇 告诉他们教材中的每幅图都表添一种系统, 让学生对人体的枸成先有一个总体的、 概括的`了解o

4、 出示课件 2。 在分析人体的结构过程巾, 根据学生的实际, 自然地将话题转到忙单元研究的建筑物的结构上, 从而引领学生对建筑物和人体的构成作类比研究。

5、 指导学生认识人体的循环系统, 将人体的结构层次逐一与建筑物的结构层次进行类比, 可以鼓励学生回答图中细胞相当于楼房结构中的哪 一部分, 组织、 器官分别相当于楼房中哪个部分口

通过类比, 逐渐认识到细胞是人体的基本结构口 出示课件 3。 “某某细胞组织m"器宫…"系统”是人体构成的基本层次。 用类比的万法去分析, 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6、 仿照刚学到的方法将人体的结构或身体内任意 一个系统与某种机器或植物进行类比, 强化对人体基本结构的认识o

例 如 :

铁分子一各种形状的铁块一各种零件一各种操作系统一机器

7. 教师引导学生: 通过对人体结构的认识, 说说构成人体的基本结构是什么? 启发学生说出细胞o

活动 2: 观察细胞

l. 与人体一 一样, 构成其他动物、 植物生命体的基本单元是细胞o 关于细胞你都知道什么?

学生交流n

教师小结: 细胞非常小, 想想我们用儡卜么工具观察它们?

引出观察细胞的丁具: 显微镜。

2. 显微镜的构造及使用。

〈1) 出示课件4、 介绍显微镜的构造n

(2) 出示课件 S咖9。 向学生介绍显微镜的用法。

(3) 观察细胞口

步骤:

〇将细胞的装片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o

@调节显微镜 直到能看清楚细胞为止。

固观察细胞, 并描述自己看到的细胞形状。

学生分组观察各种细胞的装片, 并把自己的观察结果画下来口 激发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积极性o

4、 当确保每位学生都看到洋葱表皮的细胞后, 再根据学校实际提供学生一些其他动植物的细胞标本进行观察o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观察结果画下来并进行描述.与同学交流,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细胞的形态、

种类多种多样。 出示剩下的课件, 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细胞的神秘。

5. 教师小结: 绝太多数生命体都是有细胞构成的o 有的结构简单,

只有一个细胞; 有的结构复杂, 由数亿个细胞构成o 人体内的细胞不断地吸取氧气和养料, 排出二氧化碳废物, 为人体的牛命活动源源不断地提供物质和能量o

三、 全课总结, 拓展延伸。

本节课, 你都有哪些收获? 这一问题培养了学生总结问题的能力, 也对知识有更好的整合o 再把课上的只是延展到课外, 让学生去探索科学史为有趣的知识, 培养学生热麦科学的情感。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板书设计:

人体的组成

人体的内部器官

心脏、 肺、 胃、 肝脏、 大肠、 小肠、 肾脏、 脑

人体的主要系统

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 循环系统、 神经系统

显微镜的构造o

教学效果及教学反思: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科学课程应该具有开放性这一基本理念, 针对 《人体的组成》 这堂课, 让学牛知道人体各部分的名称和人体的基本结构, 以及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并观察细胞结构知识。教学手段, 讲课与体验结合, 重点是指导学生运用观察, 类比等方法,认识人体的组成。 并在自己身体上找出内部结构各个器官位置o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构成人体内部的器官图, 有所了解后, 告诉他们教材卟啪每幅图都表示一种系统o 老师根据背景资料内容简要告诉这些主要系统的名称口这样做口的是让学生对人体的结构先有一个总体的, 概括的了解o 在分析人体的结构过程中, 知道人体的每个器官之间, 系统、 器官、 组织和细胞之间的关系口 然后, 启发学生对人体与建筑物结构层次作类比, 增强学生认识的灵活性。 鼓动学生回答图中细胞相当于楼房结构的哪一部分。老师解释人体内部结构层次组织、 器官分别相当于建筑物结构层次楼房n 图中细胞是人体的基本结构口 互相连接在一起的器官就像建筑物一样, 环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口 人体的各个系统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使人体成为 一个统一 一的整体, 帮助学生通过类比o解释后, 再次让学生观察、 引导, 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在观察、 提问、 设想、 动手实验、 表达、 交流的探究活动中, 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九 培养儿童的科学态度、 学习精神和科学思维a 让学生亲身经历活动的全过程口

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 但缺乏灵活性、 学习习惯较差o 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 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 理解不甚深刻, 运用能力差n

在今后, 我不断学习, 以课改精神为指导, 认真探讨敦材, 明确教学目标, 研究学儿 反思自己的教学观点、 行为, 扎扎实实上好每一堂科学课, 努力成为学生喜爱的老师 o

说课稿 篇2

一、说自己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下午)好!我是第n号参赛选手**,来自**学校。我本次说课的主题是:上科学就要做实验;选材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液体的热胀冷缩》。下面我就从以下几方面说说我的设计思路。

二、说课标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前言的课程性质部分就明确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是啊,国人的科学素养亟待提高,不能再让外国人说我们中国的学生都是高分低能。而要提高国人的科学素养,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难道我们能让这决定性作用的一环在我们手中荒废吗?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上好科学课呢?

另外,课标里还提出了科学课程的六条基本理念,因时间关系,我不能一一解读,我想强调其中一点,那就是“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而探究最重要途径就是实验。所以,在此我郑重说明我的一个观点,也是我本次说课的主题,那就是“上科学,就要做实验”下面我就以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的第三课《液体的热胀冷缩》为例说说为什么上科学,就要做实验。

三、说教材

《液体的热胀冷缩》在“热”这个单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既是对前一课的延伸,又是为后两课作铺垫。前一课《给冷水加热》的实验中,我们发现冷水加热后由沉变浮,但重量并没有变化,那变化的只能是体积。由沉变浮,体积应该是变大了,而通过给加满水的试管口套上气球皮加热观察,发现气球皮会鼓起来,但液体受热膨胀的现象并不是非常明显。而我们这一课将通过另一个实验来明显看到水受热后,体积在逐渐膨胀。当我们通过这个实验研究和认识了液体的热胀冷缩后,下两课再研究气体和固体的热胀冷缩就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了。

四、说目标

通过本课的活动,要让学生得到以下收获:

科学概念(也就是知识与技能)方面:

1、知道水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受冷时体积要缩小(4℃以上),我们把水的这种体积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都具有和水一样的热胀冷缩的性质。

科学探究(也就是过程与方法)方面:

1、引导学生改进和利用实验装置,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等现象。

科学态度(也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意识到严格地实验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2、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是常的生产和生活中。

五、说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到水和其它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而教学难点则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装置来验证液体的热胀冷缩,并能通过改进实验装置来达到让实验现象更加明显的目的。

六、说学生

《科学课程标准》六条基本理念的前两条都是关于学生的。一、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有效的指导。二、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解训练更有效。

鉴于以上理念,我们在上课以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科学学习习惯情况和科学知识储备情况(前概念)。如果是经常做实验的班级,可以多让他们自己思考和设计,而对于没有经常做实验的班级,可能就要多作指导了。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科学实验中来,我们还要进行合理的分工。如我班上一共有72人,我就分为12个组,每组六个人,一位组长(即总监督和协调员),两位操作员,一位记录员,一位汇报员,一位记时员(需要计时的实验中,不计时就是观察员)这让每个孩子就都能有效地参与到科学实验中来了。

七、说教法

前面已经说到课标中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所以在本堂课上,我主要的方法是实验探究法,另有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等。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则主要是亲自实验,合作探究,交流讨论,汇报评价。

八、说准备

我校很多老师都不愿意上科学课,因为科学不像语文数学那样只拿一本书就可以去上课了。不说分组实验,就是演示实验一般都要提一篮子,甚至要请学生帮忙才能去上课,这可见科学课是最需要准备也最难准备的课。如果你不准备,就这样去空讲,那还叫科学课吗?我要把这节实验课上好,我事先就要为我的12个组每组准备一个1000ml的大烧杯,一个烧瓶(最好是平底烧瓶),一个带孔橡胶塞(大小能塞烧瓶口),一根玻璃管(最好插入橡胶塞中),一个水槽,一小瓶红墨水,一根橡皮筋,一支温度计,一瓶酒精。而老师除了要准备一套上面的器材来演示以外,还要准备两到三壶开水,一盒未喝带管的牛奶。

九、说过程

因为本课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们不能孤立地进行,应该先复习联系前一课的内容。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给冷水加热→上浮→膨胀→不明显

那怎样才能明显地观察到水的体积膨胀了呢?

(二)设计实验装置

为了培养孩子们的科学思维,先指名请学生说一说他是怎么想的。然后老师口渴了喝牛奶,可一不小心,只轻轻一捏,牛奶就从管里流出来了,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吗?我们能不能找一种器材代替牛奶盒,在里面装水(引出烧瓶),找一种器材代替牛奶盒管,让瓶里的水膨胀一点,管里就能明显看到(引出玻璃管),那就这样直接把玻璃管放入烧瓶中行不行呢?当然不行,因为这样要漏水,所以还要用一个橡胶塞,让玻璃管从中间穿过去。结合桌上现有的器材,引导学生得出画出实验装置图。

问学生,水是透明的,方不方便观察,如果不方便,可以怎么力,引导学生想到给水加色(如滴红墨水)。教师把瓶塞塞在装了水的烧瓶口上,注意不要漏水(检查一下)。这时问学生,为了便于后面观察液面有没有变化,我们应该怎么办,可能有学生说作记号,然后就在玻璃管液面处作上记号(系橡皮筋),最后放在大烧杯里。

(三)用水做实验

因为老师不示范,可能很多学生在组装器材是会遇到困难甚至产生意外,所以老师先示范了,然后让每组的学生像刚才老师那样把实验器材组装好,放在桌子上。而开水是很烫的,不能让学生自己倒,以免发生意外,所以让学生把组装好的器材放在桌子边上,老师一组一组地加热水,请孩子们观察并记录下来。加热水前让同学们把温度计也放入烧杯中观察,并指导学生可用画图的方法记录,也可以用文字和数字来记录。

(四)交流讨论

实验一段时间后请几个组的汇报员来汇报小组实验的发现和收获。尽可能引导学生说准确,说清楚。(开始不面慢慢上升,然后快速上升,再慢慢上升,后来停止上升,最后慢慢下降。)

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因温度变化而产生的体积变化,那我们能不能从水的体积变化推测水的冷热呢?例如:把同一个装置放入甲烧杯中和放入乙烧杯中液面高度不同,那液面上升高的温度应该高些,液面低的温度就该低些,这就非常像我们用来测温度的温度计了。

最后形成科学概念: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五)用其它液体做实验

刚才我们研究了水的热胀冷缩,水研究了之后,你们有什么问题和想法吗?可能很多同学就会提出想研究其它液体,如酒精,牛奶,食用油等。那我们就选择酒精,牛奶,醋,果汁,啤酒,酱油进行再次实验(每两个组做一种)。

实验之前观察装这些液体的瓶子,为什么没有装满呢?引导学生用本课知识进行思考,从而得出液体热胀冷缩需要空间,所以不能装满的结论。那是不是真的这样呢?马上用实验进行验证。(这时烧杯中的热水已经变冷,所以应该倒入水槽中,由老师重新加热水。)

(六)总结

我们做了水、酒精、牛奶、醋、果汁、啤酒、酱油的实验,它们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是不是可以说所有的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那我们应该怎么说呢?(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十、说评价

请同学们自己说说自己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学得怎么样?你认为哪一组学得最好?

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是九年级的语文教师薛春英,我本次说课的内容是九年级语文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下面我将从以下六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说课流程:

一、设计理念 二、教材分析 三、学情分析

四、教学目标 五、教学模式 六、教学过程

一、设计理念

做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学习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融入我们学校的课改理念,采取“五步三查”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教材分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的经典之作,它阐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感情强烈、思想深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已有一定基础和能力,通过孟子上一篇《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学习,学生对孟子的生平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本课把重点、难点定为“体会作者思想,把握主旨”和“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课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体会作者思想,把握主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等形式完成本节课学习任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思想,把握主旨;

教学难点: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五、教学模式

本节课我所采取的是“五步三查”的教学模式。通过一、独学,二、对学群学,三、组内展示,四、班级展示,五、整理学案、达标测评完成本课学习目标。

六、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提前一天发导学案,让学生充分预习,上课前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检查课文朗读情况、理解情况。

这是教师第一次对学生独学情况的调查。

(二)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导入,由“卧薪尝胆”的故事和美国一个自然保护区内鹿与狼共存的'故事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四)合作探究(对学、群学)

1、学生通过对学、群学解决在独学中提出的疑惑。

2、探究问题:

(1)、体会作者的思想观点。

(2)、结合作者思想,联系个人的经历,思考忧患意识的现实意义。用“读了这篇,我明白(懂得)了 的道理。”句式组织语言。

本环节进一步落实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思想、把握主旨”和难点“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通过问题探究拓展了学生阅读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从语文小课堂走向了生活大课堂,唤醒了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增强学生间的合作意识。

(五)组内展示

组员展示合作探究中的成果及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辩论材料。

这一环节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因此,语文课堂更是要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现实、关注社会。

在组内小展示时教师进行第二次学情调查:教师巡视指导或听取组长反馈,准备大展示。

(六)班级展示

1、由各组组长组织,在组内选一人将学习成果进行展示汇报。本组组员可以补充。其他组组员也可补充或提出疑问。

2、辩论:

以“只有逆境才能出人才”这个观点为辩论题目,赞成和反对的双方各自陈述理由,展开辩论。

此环节不仅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更增强学生自信心,辩论使学生认识到不管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出人才,关键在于个人自身的主观愿望和努力。这样更能贴近生活,使学生能够客观理智的从容面对生活中的逆境与顺境。这一环节的设计更有利于难点的突破和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六)整理学案、达标测试

学生整理导学案,用双色笔在导学案的“收获与反思”一栏中写下了本节课的收获与有待提高的地方。

达标测试进行背诵检测,由组长负责检查背诵。

教师要进行“三查”:了解学生背诵情况,尤其关注中下等生。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4

第一部分: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人美版)《义务教育美术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的第十一课《我的收藏卡》,其课型为综合探索练习。它要求学生综合运用《艺术作品中的动物》《头饰设计》等课所学的美术装饰知识与装饰技能,将生活情景引入美术课中,通过为自己的藏品设计制作收藏卡片的活动,了解各类器物的收藏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美术的实用性与装饰性,同时,也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人兴趣起到推动作用。收藏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学习,它涉及文化、艺术、历史、地理等许多学科领域这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种造型表现上的飞跃。它既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技巧性。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欣赏、交流与制作了解收藏卡的布局与类型。

技能目标:通过选材、布局归类、折剪贴画自己或与人合作完成一枚或一册大小合适、设计合理的收藏卡,并能进行美化和装饰。

情感目标:通过鉴赏和交流,体验设计的快乐,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收藏卡的整体设计与美化,使学生设计出分类新颖、装饰性与体验性为一体的作品。

难点:选材与布局的设计。

第二部分:教法、学法

1. 教法: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为直观动作性思维,为了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法的趣味性、多样性。本课具体采用了:收集整理法、欣赏分析法、直观教学法、合作交流法、激励竞争法等。

2.学法:教育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赏图、评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创造等方法达到学习目的。

第三部分:教学程序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上我实行了开放式教学,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积极生动地参与。

(一) 课前收集(锻炼资料的采集能力。)

(二) 导入

(三)新授

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得让他们通过观察探讨、自主尝试、自主感悟、自主质疑等实践活动实现自我的发展。

1毖芯刻教郑自主感悟。

出示课题后,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展示自己的宝贝,让学生共同观察、探究,让学生去触摸,去介绍,去询问,去交流。(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交往能力、鉴赏能力,并在交流过程中学会给收藏卡分类,同时感受到分享的'快乐。)

2焙献餮习,自主探究。

“当你展示、交流时,怎么才能了解它的产地、来历、你对它的呢称、它的特别之处呢?”我引导学生从三方面进行小组自主讨论设计制作收藏卡的要素,突破本课重难点:

(1)根据年收藏物品的大小、品种,你想做一种什么样的收藏卡比较合理?

(2如果要为你的收藏卡作记录,收藏卡中该有那些内容?

(3)要制作一张新颖、美丽的收藏卡,这些内容该如何安排?

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课本作品的多种不同制作方法,以及解决同类型的一批藏品的收藏卡的设计方法,拓宽学生思路。采用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各组提出自己的方案等方法,让学生积极交流,互相激发新的创作灵感。

(教学中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交流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

(三)学生实践操作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受和认识,应当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感受、体验等方法自我发现问题、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制作前,我让学生自主选择:是一个人单独制作,还是集体完成一张或一本收藏册。想选择什么方法、什么材料来做。还要提出制作要求:(1)在制作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可以立刻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2)有好方法、好经验,也可以告诉大家。

(培养学生质疑解难的好习惯,在其过程中,增进同学友情。)

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巡回辅导,指点学生不会做的时候可以问同学或问老师,相互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四)作品展示交流

这也是我这堂课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游戏“猜一猜”分析藏品主人的情趣爱好。

(采用游戏方式,欣赏、交流、评价学习成果,感受美术活动的实用性。)

(五)评价小结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评价欣赏:

(1) 你的收藏卡充分展示了你的藏品的特点了吗?

(2) 你发现谁的收藏品很有趣,激发了你的收藏愿望?

(3) 你觉得谁的收藏卡设计得最合理,最漂亮?(让学生真实地体会到美术能够美化生活的价值,体会感悟美术和生活的关系,进一步提高鉴赏与分析能力。增强健康的收藏兴趣,提高审美品位。)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欣赏、交流与制作了解收藏卡的布局与类型。

技能目标:通过选材、布局归类、折剪贴画自己或与人合作完成一枚或一册大小合适、设计合理的收藏卡,并能进行美化和装饰。

情感目标:通过鉴赏和交流,体验设计的快乐,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收藏卡的整体设计与美化,使学生设计出分类新颖、装饰性与体验性为一体的作品。

难点:选材与布局的设计。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德育渗透:培养学生热爱艺术品的情感,对艺术鉴赏活动的兴趣。

(五)材料准备

收藏品、绘画用具、剪刀、胶棒、尺子、设计用草稿纸、各种媒材(各色彩纸、布等)。

(六)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做好课前的一切准备。

2、展示交流

(1)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能见到名式各样的卡片,请大家介绍一下你找到的卡片。

(2)节日贺卡设计精美,有漂亮的图案;数据记录卡,采用表格形式简单清晰;服装品牌卡颜色鲜艳,设计大方……

这些各式各样的卡片有不同的用途,它们都在帮助我们更好地工作、生活和学习。

3、欣赏讨论

教师向大家介绍一种收藏爱好者使用的卡片――收藏卡。收藏卡是一种记录藏品信息的卡片,收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想法自行设计制作。

讨论:

(1)你能从这些收藏卡中,知道这些同学都收藏了哪些物品吗?

(2)谁也有收藏喜爱物品的习惯?你都收藏了哪些物品?

(3)大家想不想也为自己的收藏品制作一张收藏卡呢?

4、设计应用

组织学生分析:

(1)你想设计一种什么形式的收藏卡?收藏卡的基本布局?

(2)收藏卡上记录哪些内容?你想用什么方法、什么材料制作?

(3)你觉得你收集的卡片上哪一点可以借鉴?

(设计时可以借鉴课前我们收集的卡片,并要有所创新)

(4)收藏卡的藏品形象使用绘画、拓印,还是照片的方式体现?

5、作业要求

每人为自己的藏品制作收藏卡,要求设计新颖、布局合理,并有一定装饰性。

积极参与活动内容,大胆发表个人见解。

自主创造,精心制作。

6、展示交流

游戏:组织同学将收藏卡与藏品的顺序打乱,每个人手中都有一件藏品和一张卡,但不一定是配套的。

规则:随意请一名同学展示收藏卡并大声朗读内容,有相应藏品的同学立即举起手中藏品。能使同学从外观及内容等方面迅速甄别的收藏卡可以获得最佳创意奖、最佳选材奖、最佳设计奖、最佳组合奖……

7、拓展成果

(1)你对自己制作的收藏卡满意吗?有什么改进意见?

(2)你喜欢谁制作的收藏卡?为什么?

(3)你觉得收藏活动有趣吗?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4)你今后还想继续进行收藏活动吗?

反思:

实践证明,课程标准提倡的开放式课堂教学理念配合这一课的内容展开教学,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自主学习、共同制作,教师积极引导、参与讨论制作等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让他们相互交流、博采众长,创作出各种既有是实用性有具有审美价值的佳作。

同时在课堂实施过程中也凸显出一些问题。学生在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时,出现了分工不协调、主动参与性不平衡等问题。改革教学,形成学生合作、探究、自主性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首先转变教学理念,真正认识改变教学方式的意义,明确什么是合作探究、自主性学习,然后分步培养,逐渐养成。

说课稿 篇5

《独果》是三年级下第八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小荣一家在面对一个百年未遇的独果时三代人互相礼让,都不肯吃“独果”的事,体现了一家三口的浓浓亲情。全文是按“发现独果(起因)――互让独果(经过)――共享独果(结果)”的顺序安排材料的,开头叙述简洁生动,事件的主体部分写得详细而生动,特别是对话部分个性鲜明,亲切自然,让人感受深刻,结尾含蓄隽永,耐人寻味。我设计教学过程时紧紧围绕“情”字,着重渗透多种朗读方法,指导学生读出人物的“情”,感受人物的情,期间创设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语言实践活动,通过板书来帮助学生梳理关系。依托文本语言,为学生架设语言坡度,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一、过程设计说明

(一)揭示课题,了解独果通过果实累累的橙子树画面来揭示课题,引导学生理解“独果”的第一层意思:独果,一棵树上唯一的一个果实。这个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感知独果的第二层意思:独果,在传说中具有独特神奇的功效,同时培养学生连贯说话的能力。三年级的学生连贯说一段话的能力还比较薄弱,所以这里的`板书架设了坡度,可以帮助他们把话说清楚,在学生完整介绍独果传说中神奇功效的时候,教师可以注意引导学生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来介绍。

(二)研读“发现独果”,感受惊喜怎样才能让学生读出我和奶奶的惊喜呢?这里着重渗透了一种朗读方法,也就是通过提示语里的动作、表情,以及对话中的表点符号来读好句子。

(三)研读“互让独果”,感悟谦让这里创设了一个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语言实践活动。这个部分人物关系比较复杂,怎样才能让学生说清楚呢?架设了三个坡度:第一步是让学生静心默读,在默读中整体感知,第二步是指名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梳理请关系,第三步再是让学生根据板书来完整概括地说。5-11节写了三代人之间是怎样互相谦让独果的,主要是通过对话的方式展开叙述的,怎样让学生理解故事、读出人物对话时不同的语气呢?主要采用了给人物语言添加提示语、分角色朗读的办法,让学生走入课文情境,进行角色体验,然后再辅以演一演、想象说话等形式让学生感受人物的心情,从而读好课文。

(四)研读“分享独果”,升华情感“从此,屋子里流淌着一股沁人心脾的香气。”这一句是全文的主旨所在,先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飘逸”的意思,理解了句子表层的含义后,通过范读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一个小小的橙子所散发出的香味真的能充满一个屋子?真的能一直保持这样浓的香气吗?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自己就能体会到,屋子里飘逸的更是家人之间浓浓的关爱之情。

(五)板书设计上述板书按以下步骤出示:

1、在揭示课题,了解独果阶段。学生轻声朗读课文,边读边划出有关独果神奇功效的词语,适时板书:聪慧过人、延年益寿、能治百病。同时,点拨学生用上这些词语连贯地介绍独果的神奇功效。(作用:三年级学生连贯说话的能力还比较薄弱,这样的板书假设了坡度,可以帮助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完整。)

2、在梳理全文,把握脉络阶段,师生配合分角色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用精简准确的词语概括出围绕着这个神奇的独果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交流后板书:发现——互让——共享。(作用: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为有条理地复述课文作铺垫。)

3、在重点研读,感悟谦让阶段,启发学生读读相关内容,说说一家人究竟是怎么互让的?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随机板书:我 奶奶 妈妈 (作用:这里创设了一个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语言实践活动。这个部分人物关系比较复杂,这一板书,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清关系,同时也让学生根据板书来完整概括地说,无形中掌握了复述的技能,)这一板书的整体外观是一个橙子,紧扣了课文中独果是橙子的含义。同时,又像一颗红心,象征着小荣一家人与人之间真挚的关爱之心,传达教学的情感目标,直观地显现文章的脉络,精当地突出教学重点,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又培养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和整体感知概括能力的提高,艺术性与实用性达到统一。

二、重点难点突破

1、强调学生的自主理解和感悟。这篇课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叙述了一个互让独果的故事,故事比较浅显,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阅读来读懂它,因此,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强调了学生的自主理解和感悟。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轻声朗读来读懂独果传说中的神奇功效;通过静心默读感受三代人是怎样互让独果的。再如对词语的理解,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词素组合、情境表演等多种方法来进行自主理解。

2、依据文本语言,进行扎实的语言训练。

学习语言是语文学科的特定任务,因而语文教学必须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教学设计时,依据文本语言,创设了较多的语言实践活动。比如两处“概括表达”,一处是学生找出独果的神奇功效后,让他们根据板书来进行完整介绍,这时候就引导学生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来进行表达;另一处是让学生概括地说说互让独果的故事,由于人物多关系复杂,学生不可能一下子表述得很清楚,所以通过板书来帮助学生梳理清关系。这样依托文本语言,架设一定的坡度,就能比较有效地进行语言训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寻找课文的空白点,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教师要精心钻研文本,善于发掘文本中的“语言训练点”,尽可能地把话语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多说多想多练。本课教学在两个地方创设了想象说话的训练:一个是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猛地,奶奶想起了什么似的”,那么奶奶究竟想起了什么呢?这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想象说话的很好契机,既可以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还可以反馈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三、教后反思 我分析了教材,发现这篇课文在对话的描写上,有着明显的提示语,如:在描写奶奶的语言时用了“惊奇”、“叨念”等词语,能不能运用这些“提示语”来进行朗读训练呢?教学中,许多学生在朗读训练中体会出了人物的品质,也感受到了语言之美。我想,在有着明确的提示语的课文,就可以根据提示语进行朗读训练比较理想。方法是首先要先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些提示语的意思。若在没有理解这些提

说课稿 篇6

一、【教 材 分 析 】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血液循环》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中的第四个内容,课时为一课 (将观察实验提前一节课做),在学习了血管,心脏,血液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废物运走,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在全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中用整页篇幅特意安排了一幅人体血液循环模式图,形象地表现了血液在封闭式的管道系统中的循环流动,学生能否读懂这幅图,标志着是否掌握了本节知识。教材中还设计了一个观察实验和四个讨论,都从不同的层面体现了本节知识的重点与难点。

(二) 教 学 重 难 点:

教 学 重 点 :

1. 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教 学 难 点 :

1. 正确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的变化。

二、【 教 学 目 标】

(一)知 识 目 标 :

1、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

2、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了解血压的概念以及如何测定血压的方法。

1

(二)能 力 目 标 :

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2、通过收集有关高血压、冠心病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三)情 感 目 标 :

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了解自己及家人的身体,以及常见的疾病,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和自我保健意识。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确定依据】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 法 和 学 法】

【确定依据】1、学情:八年级的学生好奇心浓,思维敏捷,但抽象思维略有不足,在课堂上,他们喜欢自己动手,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拒绝老师将思想强加给他们。

2、生物新课程标准。

(一)说 教 法

1)导课: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突破重点与难点:1、 启发式——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2、 直观式——交互式电子白板。

3、 探究式——发现问题,寻求规律 。

(二)说 学 法 —— 1)分组探究法。

2)归纳总结法。

2

3)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

4)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练习巩固。

四、【教 学过 程】

(一)课 前 准 备 :

学生:

1)准备好上一节实验课完成的“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的实验报告。

2)水彩笔(红、蓝两色)、课本。

3)查阅 科学家哈维的故事——血液循环的发现。

教师:1)血液循环教学课件。

2) 一杯凝固的猪血。

3)调试好多媒体教室的电子白板。

(二)导 入 新 课 :(大约5分钟)

复习提问:①心脏的四个腔以及分别与什么血管相连;②血红蛋白的特性和毛细血管壁的特点。(目的是将与本节课内容有紧密联系的旧知呈现)?

各小组代表展示实验报告——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教师作简评。在此基础上各小组协作完成书本P18的两个讨论和课堂练习(一)

看哈维研究血液循环的资料——学习威廉哈维热爱科学的精神→学习分析资料,模拟哈维实验→提出疑问“心脏为什么在不停地跳动?”→导出新课→探究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这样置学生于知与不知的矛盾中,使学生注意力开始集中,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新问题的解决过程。)

【设想依据】教师准备相关的图片及动画,为学生探究设置情境,这样做既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三)突出重点: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大约12分钟)

教学课件展示血液循环途径→总结体、肺循环的路线图→设置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问题1:两条循环途径的'交汇点在哪里?问题2:两条循环途径的相同点和区别点?→思考,寻找规律→找出规律后进行实战演练,亲手用箭头画出循环路线(做到根据血液的变化更换笔的颜色)→思维升华,突出重点。

【实施依据】新课标中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在实现知识目标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之终身受益。

(四)突破难点:在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大约13分钟)

观察课前准备的一杯凝固的猪血(从颜色入手)→学生探究思考→得出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定义→再观察血液循环动画→学生寻找出循环途经中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发生变化关键部位→设置悬疑,“为什么在这些部位血液成分会发生改变?”→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血液的变化”的教学动画→完成书本P18两个讨论→设置探究问题“探究血液循环的意义”

【实施依据】启发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以旧为新,有抽象的知识到具体的实际问题,再有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的完成整个知识点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并使学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感。

(五)重点和难点的延伸:血液循环的意义。(大约3分钟)

学生归纳总结→探究“血液循环的意义”→实现重点和难点的延伸。

(六)、课堂拓展延伸:通过让学生自主上网查阅收集①高血压的起因、症状及如何预防的资料;②了解正常血压、高血压及低血压的具体数据,如何测量血压;③根据出血现象判断是哪种血管出血及该如何止血。认识到如何拥有健康的身体。在此基础上俩学生演示如何测量血压。 (5分钟)

(七)、课堂知识反馈(大约5分钟)

1、请你帮帮小鱼:

4

2、请绘制血液循环图(用红、蓝两种颜色彩笔) :

3、知识拓展

小明在开学大扫除中不小心弄伤了自己的脚,脚趾严重发炎,需要静脉注射消炎药(俗话所说的挂盐水),你能说一下消炎药到达脚止的路线吗?

【设置依据】以习题反馈知识要点,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说课稿 篇7

1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1.1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

两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出现在高中立几第一章最后一节,这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空间两直线位置关系,空间直线和平面位置关系,特别是已学习了直线和平面垂直判定定理,二面角的平面角,这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而本节内容是第二章多面体、旋转体的学习基础,因此,本节的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1.2数学思想方法分析:

1.2.1从定理的证明过程,面面垂直可转化为线面垂直,就可以看到数学的化归,"降维"思想。

1.2.2在教材所提供的材料中,从建构手段角度分析,可以看到归纳思想,而这一思想中包含着重组的意识和能力。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2.1基础知识目标:掌握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其变

式,能利用它们解决相关的问题。

2.2能力训练目标: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类比能力,会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路和观点,着重培养学生的认知和元认知能力。

2.3创新素质目标: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判定定理,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和能力;判定定理及变式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重组意识和能力;判定定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的意识和能力。

2.4个性品质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发现,独立的意识,不断超越自我的创新品质。

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判定定理的证明及变式探索

难点:判定定理的变式。

关键:本节课通过判定定理的证明及变式探索,着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认知和元认知能力。

4教材处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建构即认知结构的组建,其过程一般是先把知识点按照逻辑线索和内在联系,串成知识线,再由若干条知识线联构成知识面,最后由知识面按照其内容、性质、作用、因果等关系组成综合的知识体。本课时为何提出变式呢,应该说,这一处理方法正是基于此理论的体现。其次,本节课处理过程力求达到解决如下问题:知识是如何产生的?如何发展?又如何从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赋予抽象的数学符号和表达式,如何反映生活中客观事物之间简单的和谐关系。

5教学模式

遵循教学过程是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的十分复杂的动态性总体,是教师和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下进行集体认识的过程,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又互为客体,启动学生主动学习,启发引导学生实践思维过程,自得知识,自觅规律,自悟原理,主动发展思维和能力。

6学法

6.1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着重掌握元认知过程:

6.2使学生把独立思考与多向交流相结合。

7教学程序及设想

环节

教学程序及设计

设计意图

7.1 设置问题,创设情景

1.提出问题:教室两相邻墙面与地面位置关系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如何验证两平面垂直的实际问题。2.(在学生讨论基础上,教师引导)建筑工人在砌墙过程中,为了验证墙面与地面是否垂直,常用一端系有铅锤的线来检查所砌的墙面是否和水平面垂直

1.把教材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惊讶,困感,感到棘手;紧张地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的过程。2.我们知道,学习总与一定知识背景即情景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7.2 提供实际背景材料,形成假说

1.在实际生活中,建筑工人用一端系有铅锤的线来检查墙面与地面是否垂直,即若紧贴墙面的铅锤的线,如垂直地面,则确定墙面与地面垂直,否则不垂直。2.紧贴墙面的线?这句话的实质意义是什么?(学生讨论,期望回答:即此线在墙所在平面)3.由此实际问题如何抽象为数学问题呢?(学生交流讨论,期望回答:若平面过另一平面的垂线,则平面垂直)

1.教师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即思维的最邻近发展)通过问题引领,来促成学生形成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2.通过学生交流讨论,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赋予抽象的数学符号和表达方式。

7.3 引导探索,寻找解决方案

1.如何证明上述假说呢?从已学过知识可知,只能从定义出发。2.定义的实质是什么呢?即证明两平面垂直的根据是什么?期望回答:即证二面角的平面是直角。3.二面角的平面角如何做出呢?在本假说中,如何做出二面角的平面角?关键在哪里?(学生交流)期望回答:假说中已知平面的垂线故此垂线必垂直于两平面的交线,所以关键在于在已知平面做与公共棱垂直的直线。

尽可能地揭示出认知思想方法的全貌,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问题的解决方法。

7.4 总结结论,强化认识

经过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教师强调此定理的含义

促进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引导学生确实掌握"降维"的思想方法

7.5 变式延伸,进行重构

1.教师引导:在此判定定理中已经知道,欲证两平面垂直,可以转化为证明直线与平面垂直进行解决。下面继续研究,已知平面α.β,直线L考察面α,β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利用模型演示进行观察。命题1:如果一个平面平行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这两个平面垂直。事实上此命题实质是判定定理中若平面不经过已知平面垂线时,我们给予加上此平面与垂线平行这一条件。命题2:如果一个平面与另一个平面的平行线垂直,则这两个平面垂直。3.教师引导:若问题中,只出现平面与平面位置关系时你是否能找出这样一个命题证明两平面垂直吗?学生的演示模型命题3:如果一个平面垂直于两个平行面中的一个平面则必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1.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积累了已有探索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相互评价,共同完成了面面垂直判定定理变式定义上的'建构。2.这一问题设计试图让学生不唯书敢于和善于质疑批判和超越书本和教师,这是创新素质的突出表现,让学生不满足于现状,执着的追求。3.让学生对教学思想方法,及其应情境达到较为纯熟的认识,并将这种认识思维地贮存在大脑中,随时提取和应用。

7.6 总结回授调整

1.知识性内容:证明两平面垂直的方法,常有判定定理,命题1,命题2,命题3。2.对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创新素质培养的小结:a.要善于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从而提练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发现作为一种意识,可以解释为"探察问题的意识";发现作为一种能力,可以解释为"找到新东西"的能力,这是培养创造力的基本途径。b.问题的解决,采用了化归降维等数学思想,体现了数学思想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c.问题的变式探究的过程,是一个创新思维活动过程中一种多维整合过程。重组知识的过程,是一种多维整合的过程,是一个高层次的知识综合过程,是对教材知识在更高水平上的概括和总结,有利于形成一个自我再生力强的开放的动态的知识系统,从而使得思维具有整体的功能,创新的能力。

1、知识性内容的总结,可以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转化为学生的素质。2、运用数学方法,创新素质的小结能让学生更系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理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这是每堂课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7.7布置作业

反馈命师1、命题2、命题3的探究过程,并整理证明过程

说课稿 篇8

一、说本框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是教科板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一课《走近父母》的第一框。作为八年级的开篇课,本框题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步入八年级后,学生们在生活,学习方面比七年级时成熟了,而在人际交往中的亲子、师生之间的相处,渐渐出现了所谓的“代沟”问题。这正是本框后面所讲内容。所以,学好本框内容就为学好以后的有关解决“代沟”问题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内容和结构分析,结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体会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能对父母的生育之情,养育之恩充满感激,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

2、能力目标: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自我体验,了解父母的想法,尽可能地了解父母的要求和期望,用自己的方式去关爱父母、孝敬父母。

3、知识目标:理解生命是父母赋予的,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所付出的辛劳;知道孝敬父母是为人的基本要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法律义务;知道孝敬父母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三、说教学的重点、难点

本框教学重点、难点是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孝敬父母,尊重长辈。

四、说教法

根据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教学准备:课前让学生搜集孝敬父母的典型材料。

2、教学方法:

(1)情境创设法: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父母对子女的爱,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敬爱之情;在情境中共同探究孝敬父母的表现,启发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掌握应该用哪些方式去孝敬父母。

(2)亲身体验法:引导学生例举父母疼爱自己的事例,体验父母的爱。

五、说学法:

新课程呼唤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理念倡导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学会”向“会学”转变。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分析归纳法。以此充分调动学生在自主参与的学习状态下掌握相关知识。

六、说教学过程:

1、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

出示情境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背景画面,播放歌曲《母亲》,让学生感受母亲对子女的关心和爱护。

学生:朗读或背诵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进一步渲染父母的养育之恩,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敬爱之情。

教师概括:同学们一首《游子吟》道出了母亲对游子的牵挂,也道出了游子对母亲的感恩。刚才大家听了歌曲,感受到了歌曲中的妈妈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这样感人肺腑的情景,很多同学也曾经历过。

学生:介绍父母疼爱自己的事例。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感受父母的爱。

学生回答:(略)

教师概括:是的,我们的父母无时无刻不想着我们,无处不牵挂着我们,默默地为我们

奉献着自己的一切。父母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父母不仅赋予我们生命,而且哺育我们成长,教我们做人。我们要回报、孝敬父母。我国有“孝”的传统,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出示情境二:

学生展示课前准备的孝敬父母的例子。

多媒体显示教师补充例子并概括: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必须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并明确在现代社会里,孝敬父母同样是基本的道德规范,而且被xx确认成为法律义务。

3、孝敬父母的表现。

出示情境三:

(1)小林是一位成绩优秀的学生,父母对他的期望很高,他自己对自己的要求也很高,每天一回家就马上学习.最近学校开展孝敬父母的活动,要求学生在家能帮助父母承担一些家务劳动.小林不屑地说:“学习成绩优秀就是孝敬父母,其他都是多余的”。

(2)小刚是一名七年级学生,在学校里活泼开朗,可回到家却不愿和父母讲在学校的事,有什么心事也不愿和父母讲,总是一个人独自呆在屋里。问他为什么,他说:“父母只会唠叨,和他们没什么好说的”。

(3)在课堂上,老师批评现在社会上一些不赡养父母的错误行为。小明说:“我以后工作后,每月都会给父母生活费”。每月给父母生活费就是孝敬父母吗?

以上三人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3—5分钟。

学生回答:(略)

教师概括:同学们说得非常好,通过大家的发言,可以看出来,同学们都知道了应该怎样去孝敬父母。其实,对我们来说,孝敬父母表现在各个方面,体现在每时每刻。

出示情境四:

父母生病时—————————————

父母遇到烦恼的事情时————————

父母劳累一天回到家的时候——————

父母外出遇到大雨时—————————

父母在有些问题的看法上出现错误时——

父母为你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时————

父母辅导你做作业时—————————

面对父母的批评教育时———————

其他—————————

然后让学生谈自己怎样做。

学生回答:(略)

教师概括:我们要用心领受父母的教诲和期待,诚心体量父母的忧虑和烦恼。真心关心父母的健康和心情,这些都是孝敬父母的表现。

课堂小结:强化认识

这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了孝敬父母这个话题,从学习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父母都有真挚的感情,也都知道怎样回报父母。

亲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是啊!人都是由父母所生,绝大多数人都是在父母的养育下长大。我们从呱呱坠地到蹒跚学步,再到翩翩少年;从咿呀学语到迈进学校大门,再到学业有成,独立于社会,父母不知倾注了多少心血和关爱。父母子女的这份深情厚爱,有什么能超过?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们应该永远孝敬父母。

播放短片《孝敬父母》,使学生情感得以升华,学生在激动、昂奋的情绪中产生行动的xx,达到导行的目的。在短片中结束本课。

布置作业:

(1)给父母洗一次脚!帮父母做一次饭!

(2)帮父母捶捶背,洗洗碗!

(3)用自己攒的零用钱为父母买一件喜欢的礼物!

(4)走进父母的心灵,倾听父母的心声!

本节课我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情境创设和亲身体验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突出实效性,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活动为主,发扬教学的民主精神,并借助多煤体,选取典型,有声有色的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深入理解问题的自觉性。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说课稿 篇9

一、【课标要求及分析】

本节课标可以理解为:通过对某一流域的开发建设、综合治理过程和方法的分析与理解,初步了解研究或规划流域开发建设和综合治理的一般方法和原理。要让学生理解掌握的是一种过程与方法。

二、【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

(1)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区域发展中的实践。

(2)以河流及流域为载体,几乎承载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所有内容。

(3)高考经常考察的内容。

2、教材内容的基本构成:

流域发展的地理条件(自然地理条件、人文地理条件)

三、【学情分析】

1、高二学生通过对必修1的学习已经建立起对河流的一些基本认识。而对必修2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的学习学生已有了区域的发展既包含经济的发展更要包含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必修3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也使学生基本构建起了分析区域发展的思路和方法。

2、我们随州市河流较多,本校学生又大多来自农村,因此对流域的开发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但他们已掌握的知识是破碎的,对本节“流域开发”熟悉但又陌生,需要通过一定的乡土气息浓厚的图片、资料,使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论层次。

3、另外,由于我市中考地理分数不太很高,导致学生及初中教师对地理不是很重视,学生普遍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掌握欠缺,因此上此课时应适当补充区域地理知识。

四、【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开发与治理为案例使学生能认识并初步具备研究和规划流域开发和综合治理的一般方法和原理,借鉴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经验,分析长江流域开发的重点和采取的措施,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资料,分析、思考、交流,尝试用已学知识整理、分析,提高处理资料与信息的能力。

2.创设多种问题情境,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感受知识的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在活动中提高探究知识的能力,亲身感受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和规律,逐步领悟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的,强化学生科学的人地关系思想,培养对环境意识、环境道德和环境觉悟。

2、培养流域开发和综合整治的分析能力,养成关心家乡经济建设的品质。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的措施;流域开发建设和综合治理的一般方法

难点:根据流域的自然背景,分析流域综合开发的措施及意义

六、【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选择】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图片展示,导入新课

(在此我选择了一组图片,用田纳西河开发整治前环境恶化、经济凋敝、开发整治后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的景观进行对比,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他们对新课学习的激情,然后通过一道问题让学生明了本节要掌握的重点内容,使其带着探索未知的欲望去学习的。)

承转:以上是田纳西河在治理前和治理后的几张对比照片,美国人民是怎样做到这些的呢?

【提问】:田纳西河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程度是否相同,他们是由什么决定的?

【转承】要搞清楚以上问题我们必需清楚几个概念

(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观察读图,明确概念

【展示图片】从图中找出:干流、支流(一级支流、二级支流)、分水岭和流域。

(在学习流域的开发整治之前,必须让学生明了一些概念,即:干流、支流、分水岭、河流与流域,我采用了一张流域的示意图,用动画进行演示,学生通过读图观察,迅速直观的建立起这些概念、简单明了,也清楚了河流与流域之间的联系这一难点,起到了化繁为简的功效。)

【学生回顾,教师小结】河流水系、水文特征

(紧接着,我又让学生回顾了河流水系、水文特征的有关知识,为后面的学习扫清了障碍,为他们探求新知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2、步步引导,逐层递进

(外围据点扫清之后就进入了学习的攻坚阶段。这部分的教学我采用从复习旧知入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分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突破新知。)

分块教学,逐层递进:

(对本节课的核心——“流域的开发与整治”教学,我采用“分块教学,逐层递进”的形式,先从地理环境要素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入手,到河流的开发与利用,进一步由“线”递进到“面”——流域的开发方向及影响因素,基本方法与理论建立之后,就由一般到个体,即具体河流——“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与整治”的分析,最后在已突破重难点的基础上,将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到“长江流域自然环境特征及对开发整治的影响上”,使他们的能力得到升华。

这样,整个教学过程条理清晰、脉络清楚,知识上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教学目标的完成是水到渠成。)

对每一知识块,细节上的处理,我采用的是以下方法:

Ⅰ、地理环境要素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学生回顾旧知】

(1)地理环境包括哪些要素?它们对区域的发展有何影响?

(第I块,“地理环境要素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由于是第一章所学的旧知,因此,我采用的方式是提出问题由学生直接回答展示。)

Ⅱ、河流的开发方向及影响因素

【联系生活实际回顾旧知,分组讨论】

vA、河流有哪些利用方向?

vB、这些开发利用方式与河流本身的哪些特征有关?

vC、河流的这些特征会受到哪些自然因素的影响?

(河流的特征在自然地理中已经学习过,再加上“河流”就在我们身边,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学生并不陌生,需要的是将其感受到的,记忆中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归纳。鉴于此,我采用的是提出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回顾旧知的基础上分组讨论、归纳。)

【转承】“线”的问题解决了,就自然递进到“面”的教学——“流域的开发方向及影响因素”。

Ⅲ、流域的开发方向及影响因素

(由于在思维上一下子大大扩展,对应的知识也显得庞杂。因此,为了明确方向,提高课堂效率。这部分的教学,我采用的是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总结完成任务。首先,我直接给出了影响流域开发的四大要素“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并引导学生逐条分析它们对人们生活、生产活动的影响。)

【小结】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Ⅳ、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及整治

(1)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及综合开发利用的方向。

【学生读图,分组讨论】【教师引导,重点突破】

(第(1)部分“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及综合开发利用的方向”又是这两块的重点教学方向,我采用“学生读图,分组讨论”“教师引导,重点突破”来加以解决。

首先我分别向学生展示了田纳西河流域”的“位置图”、“地形图”、“气候特征图”、“水系图”、“矿产资源图”,然后引导学生读图提取信息,并结合世界地理中美国相关知识,自主探究,分小组讨论得出各要素有利及不利的一面,在有利因素上提出其开发利用的方向,根据不利因素找出解决措施。通过这种方式既完成了教学目标,也培养了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以及辩证发展的思维方式。)

【师生共同小结】

流域发展的有利和制约要素

流域背景对流域发展的影响

【阅读归纳】

(2)阅读课文分析田纳西河流域的人口、社会经济基础等社会经济条件。

(对第二方面“社会经济条件”由于理解的东西较少,我采用的是在提出要求的前提下,直接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归纳答案。这样真正做到了“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老师不讲”的新课改理念,也锻炼了学生阅读资料,提取归纳信息的能力,并通过最后答案的展示,训练了学生用地理语言答题,及规范答题的行为。)

【提问】:

1、说出田纳西河流域的人口和社会经济基础状况。

2、根据田纳西河人口和社会经济状况资料说出田纳西河流域治理前的社会经济状况并分析产生原因?

3、早期人们对该流域的开发存在什么问题?导致了什么后果?

(以上重难点突破后,我展示了长江流域图,要求学生分析长江流域下游自然背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达到知识迁移、能力升华的目的。)

(三)、知识迁移、能力升华

(1)【读图分析】:长江流域下游自然背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2)具体采用以下环节解决:读图提取信息→调取已知→分组讨论→结论展示→教师点评。

a、长江下游地区发展农业的条件:

自然条件:

气候温暖湿润;平原广阔;河湖密集;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自然条件优越

社会经济条件: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开发历史悠久,农业经验丰富

b、长江下游地区发展工业的条件:

有利条件: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经济实力雄厚,技术先进,协作条件好

不利条件:

资源缺乏,尤其是能源不足。

(四)、课堂小结,学生提问:研究和规划流域开发治理的一般方法

(通过“课堂小结”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结构。)

(通过学生提问来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并找出教学中的不足与遗漏,使课堂变得更加完美。)

(五)、【当堂评估,体验成功】

(基本教学目标达到后,我又精心选择了6道题目,通过讲练结合既反馈了新知,又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

1.关于田纳西河流域自然背景的正确叙述是()

A.地处亚热带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各季节降水分配均匀

B.流域内多山地,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

C.流域内水系发达,水量丰富,可全程通航

D.流域内矿产资源丰富,多煤、石油、天然气等

2、田纳西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的组合,不正确的是( )

A、长期高强度的棉花种植→土地退化

B、矿山开采和冶炼、扩大耕地面积→植被破坏、水土流失

C、冶炼企业大量排放含硫气体→酸雨污染

D、氟氯烃化合物大量使用→臭氧层空洞

读3.8某河流年径流量变化曲线示意图,回答3-5题

3.该河流所处的气候类型区是( )

A.亚热带大陆西岸B.亚热带季风区

C.温带季风区D.高寒地区

4.能正确反映该河流水文特征的是( )

A.有两个汛期B.主要是雨水和地下水补给

C.年径流量大D.冬季断流是河流没补给

5.关于流域开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应以河流的利用与治理为核心

B.应以流域内人民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

C.应以流域内工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为核心

D.应以流域内自然资源的利用为核心

6.田纳西河流域加强土地利用强度的结果说明( )

A.流域开发的重点是增加发电,提高航运能力

B.流域开发要加强土地利用,兼顾发展旅游业,提高防洪能力

C.流域开发要保持航运、发电能力,提高水质

D.流域开发要建立和保持各方面的合理关系,保持流域的生态平衡

(六)、课后探究

地理小论文:请你为随州市政府开发与治理府河提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课后探究,我让学生在课后通过查阅资料,撰写地理小论文“请你为随……”,这样一方面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真正实践了“学地理,用地理”的理念,也提高了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道德情操。)

(七)、【板书设计】

三、田纳西河的开发条件

八、【教学反思】

1、成绩: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本节课在阅读、思考和活动环节的实践上使学生更好的参与到了课堂教学中,突出了个性化的教学,满足了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达到了预期效果。

2、问题:教学容量稍显过大,学生已学知识掌握不足,特别在基础较薄弱班级自主探究环节的进行中稍显不顺。

3、对策:应努力提高学生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重适时评价。

说课稿 篇10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的第一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一、教材说明

本课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先观察一些常见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交流观察到的发现,从而得出观察物体沉浮的科学方法。第二部分是完成实验二,先预测所观察物体的沉浮,并让他们说说想法,然后让学生实验,观察更多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从而知道哪些物体预测错了,根据学生的讨论让学生明白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第三部分就是进入本课的重点探究活动,让学生探究萝卜由小到大、橡皮由大到小时它们在水中的沉浮状况。从而明白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这三个部分的内容安排环环紧扣,步步深入,让学生在探究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马上生成一个新的问题,即进入下一个探究活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探究物体的沉浮上一定很感兴趣。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判断出一些常见物体的沉浮情况。也会很自然地想到物体的沉浮与它们的大小、轻重有关。因此学生在探究物体的沉浮时会积极投入,充分发挥出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动手探究后,会发现原来的认识可能有偏差。这就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和明白实践是证明猜想的最好方法。

三、教学目标

结合教学内容及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与研究方法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科学知识目标: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科学探究目标:

1、对物体的沉浮做出大胆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四、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并进行大胆猜测,以及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测,得出结论,明白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难点是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究和与他人的合作,明白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五、材料准备

1、教师用:水槽、萝卜、小刀、橡皮、烧杯和鸡蛋

2、学生用:水槽、一号材料袋、二号材料袋和实验记录单。

六、教学流程

(一)、魔术引入,初步感知沉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这里我设计了魔术“会游泳的鸡蛋”来引入新课,立刻就能吸引学生的眼球,而且这一魔术也是和本课内容密切相关的,从而能够顺利展开本课的教学。

(二)讲解判断物体沉浮的标准

在这个环节里,我先让学生自由阐述他们心中的想法,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出判断物体沉与浮的标准。接下来,再用课件出示三幅图,学生分别说出每幅图中物体的沉浮情况。其中第三幅图的物体是悬浮的状态,这一环节的设计我主要是想让学生知道悬浮也是浮的一种,但在小学阶段是不需要出现悬浮概念的,只需要知道这种状态也是浮就行了。这样既可以考察学生对判断标准的理解情况,也能成为后面实验的理论依据。

(三)实验一,观察物体是沉还是浮,确定科学的观察方法。

教师课件出示石子、木块、泡沫、啤酒瓶盖这四种材料,让学生猜测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接着适机提问:要想知道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有什么好办法呢?学生自然会想到可以用实验来验证。接下来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再由学生汇报结果。其中啤酒瓶盖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根据啤酒瓶盖的不同情况请学生分别展示操作方法,师提出问题:哪种方法更合理呢?学生自由交流想法,师总结并用课件出示观察物体沉浮的科学方法。

(四)、实验二,观察更多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渗透科学思想。

我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想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况,同样让学生大胆猜测,再进行实验,实验后学生会发现很多实验结果都与猜测不同,从而引导学生懂得科学真理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得出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

(五)、实验三,探究同种物体沉浮的规律。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两个小实验,一个是观察萝卜由小到大时的沉浮状况,另一个是观察橡皮由大到小时的沉浮状况,目的是想让学生明白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通过直观的实验学生能很快领悟其中的道理。

(六)、魔术揭秘

针对课前做的魔术,进行揭秘,让学生明白魔术中其实也是蕴含着许多科学道理的。这一环节设计也能起到前后呼应的效果,也为下节课的教学埋下伏笔。

(七)、课后小结

学生先交流本节课的收获,师做最后小结,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想法,说得不对的地方请各位老师指教。谢谢!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