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部历史演义

三国演义读后感合集12篇

本文已影响 1.91W人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国演义读后感合集12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泪。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东汉末年,三国鼎立,豪杰辈出。蜀国大将赵云,眉头紧锁,誓为国效力,满腔热血。

这是一位爱国将领。

也许,他没有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但他身披铠甲,无所畏惧,势不可当;也许,他没有刘备的雄才大略,但他久经沙场,肩负重任,精忠报国。是的,这就是赵云,一个铁骨铮铮的热血汉子。他有沸腾的血液,不凡的功夫,忠诚的真心。他默默无闻,却所向披靡,钢铁般的意志令敌人毛骨悚然。但他,对主公,对国家,对事业,始终捧出一颗感激的、认真的、忠诚的真心的。

在刘备和老百姓们前往江陵的路上,曹军在当阳追上来了。由于兵力不够,刘备和几位大将只好拼死迎敌。赵云看着因战争无辜死去的老百姓,他心里泛起一阵难过。在敌人面前,他是个刚强的将士,但面对那死去的百姓,这个男人的心里满是柔情,此刻,他的心在滴血,在流泪。他怒吼一声,单骑救主,杀出一条血路,找到了身受重伤糜夫人和阿斗,糜夫人不想连累赵云,便放下阿斗,自己翻身跳进枯井。赵云含泪抱起阿斗,看着怀中的阿斗,又看了看身后几千个兵,飞身上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保护好阿斗!

满身是血的赵云好不容易甩掉了曹军,看到刘备等在树林下面休息,泪流满面的将糜夫人的死的事情讲了出来。这时的赵云,是完完全全为国、为民流泪。他的眼泪里,是一个将士细腻的情感,是一个男人博大的爱,更是一个忠臣的深情。“赵云就是粉身碎骨,也要报答刘主公您的大恩!”字字铿锵,句句落实,话语间,透着视死如归般的坚强。在以后的战争中,他都跟随刘备南征北战,不离不弃。

孙权听说刘备进了西川,一心想夺回荆州,用阿斗作为条件,同刘备换取荆州。哪知被赵云识破,追上了周善的船,说什么都要将阿斗留下,接而跳上船,与士兵打斗了起来。后来,由于张飞加入,阿斗得以平安的回到刘备身边,赵云再次救了阿斗,而孙权的如意算盘也因此落空了,不得不打消攻打荆州的念头了。

赵云的及时救助是个大功,原来他做事竟如此的细致,而且毫不含糊,蜀国,就需要这样的.人!就需要这样忠勇、爱国又不失谋略的大将!

合上书,我闭上眼,深深的吸了一口气,赵云的形象在我脑海中久久不能散去,他的战斗,他的话语,他的泪水,他的救助,他的怒吼一一在我脑中回放着。我仿佛看到了他眼睛里喷发出的气,愤怒之气,忠勇之气,爱国之气。

爱国,往大了说,不仅仅是在心里爱着国家,为国着想,而且还要在国家有危机时,挺身而出,团结人民,并以自己为榜样,肩上背负着领导的责任和神圣的使命,这是件很严肃的事情;往小了说,只要你心系祖国,即使你力量薄弱,但你只要能做好自己,会做人,做好人,会做事,做善事,也是对祖国最好的报答。

作为一个初中生,我虽然没有赵云一样的博大情怀,也不是什么国家的带头人物,但我拥有一颗真诚、爱国的心,我无法在危急时刻改变国家的命运,也不能在遭遇灾难时重振人心,但我相信,我的力量和影响虽小,总不能不所事事吧,但总归可以做些什么吧!

我可以帮助他人,解决他人的难题;我可以给病人亲切问候,给他们希望;我可以管理好班级,给老师一个轻松的课堂;我可以布置好板报,为同学创造一个向上的学习氛围;我可以做好卫生,使环境清爽洁净;我可以为父母分担家务,让他们少些疲劳;我可以给人们带来幸福和微笑,使他们为我的存在而快乐。这还不够么?

我爱国的绵薄之力,我却把它扩大、扩大、再扩大,发展、发展、再发展。我甚至可以让别人快乐了,难道,这还不够吗?

爱国,不是口头上的承诺,而是要用行动去证明的。一个国家,就相当于一个集体,你是否真正关心它,会在你的细节上体现出来的。不要说你不能,你不会,你做不到,从现在开始,尽你的能力,做好你能做的,做到让别人快乐,你的力量就会感染别人,你就知道怎样爱国了。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2

赤壁之战前,曹操挟灭袁绍、刘表之威,败吕布之锐,率百万雄兵,上将千员,一副扫荡江东架势。孙权帐下谋士一片慌乱投降声,袁绍都打输了,咱没得打。可孙权心里不想投降,一旦投降,手下们官照当,钱照拿,而孙权这个一把手不单当不成,搞不好还要丢脑袋。这个道理孙权明白得很,但不能说穿,又不能搞家长作风,强喝“谁投降推出去斩了”,他还得靠这些人出汗出力。于是他心生一计,先让诸葛亮舌战群儒训了一顿主降派,接着搬出孙策遗言: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然后君臣合演了一出好戏。

孙权问,有人主降,有人主战,请帮拿个主意。周瑜洋洋洒洒讲了一通形势,接着表态:“臣为将军决一血战,万死不辞。”孙权立即顺水推舟:先兄说外事问周瑜,既然周瑜说打,那就打吧。软硬兼施把大家思想统一起来,后来才有出名的“火烧赤壁”。

孙权这一手法,就是领导艺术中的把握“影响过程”,当一把手的意见处于少数时,借助权威的力量,充分在决策过程中说服多数,达到统一思想目的。《三国演义》对孙权的笔墨不多,单凭孙权这一表现,获得曹操“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赞叹实在不为过。

现代领导科学认为,领导是一种影响过程,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在决策中常常会碰到不同意见,甚至持不同意见还占多数,当正确意见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时候,这就要体现“影响过程”的能力和水平。若是一名领导干部不讲究“影响过程”的艺术,仅仅靠颐指气使,个人专断,家长作风,就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领导干部。

作为一名乡镇领导,对“能管千军万马,难管三个斗笠”这句俗语我有很深的体会。由于农民的习性和局限性,使不少乡镇干部信奉“马克思主义+棍棒”的领导方法,乡镇干部一度成为简单粗暴的代名词。其实,农民兄弟有很多诸如善良、朴实的优点,只要把握好“影响过程”,他们都是通情达理的。1998年秋,我镇19户群众联名上访,反映他们的店铺楼房出现轻度倾斜,而成为危房,要求镇政府赔偿,理由是他们的基础工程是镇属开发公司统一建好的,倾斜原因是基础工程质量问题,要求拆掉重建。这样,就要损失几百万乃至上千万,开发公司非破产不可。但是请专家调查发现,造成楼房倾斜的主要原因是建筑结构不合理,主要责任是这些群众搞“三无”工程(无设计图纸、无报建、无证施工)所致。我于是请专家作出权威解释并提出解决方案。经过几次反复协商,19户群众都高兴地接受了镇政府的处理方案。最后只花了20多万元,就完成了楼房的加固纠偏。这一重大上访案件的解决,我认为关键是依靠了建筑专业技术人员,是他们调查分析原因和责任以及他们的专业权威,帮助我们完成了“影响过程”,说服了19户群众。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领导者要把握好“影响过程”,也就是常常需要借助第三者的力量。像前面所讲的孙权决策的故事和我在实践中解决的上访大案件,便是很好的例证。古往今来,这样的事例不少。古代兵书《三十六计》胜战计中云:“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此计就是说自己不出面,利用第三者之力来打击敌人,既保留自己的实力又能痛击敌人。在今天的`乡镇工作中,“借人口中言,传我心腹事”,也为许多基层干部屡屡运用。如在调处纠纷、解决矛盾中,我们就常常请当事人的亲戚、朋友,或者村中的“叔公头”出面帮助,做好劝导、说服工作,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人云,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意思是成功者的成功在于借助外力。先秦学者荀况也说,圣人和凡人的区别在于,圣人“善假于物”。我想,一个领导者可以借助的外力很多,把握好“影响过程”的因素也很多,而能否善于借助第三者的力量,便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3

中国有四大古典名著,我则独爱这《三国演义》。跌宕起伏的剧情,生动形象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情节,作者用那平实而生动的笔触,向我们再现了东汉末年那一场场恩怨情仇,那一颗颗热血雄心,那一个个乱世英雄……

所谓,乱世出英雄,三国演义塑造了一个个震撼人心的英雄形象,义薄云天关云长,仁义惜才刘玄德,足智多谋诸葛亮,赤胆忠心张翼德……而在这一个个人物中,曹操却是备受争议。有人说,他是一代豪杰,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有人说,他是一代奸雄,玩弄权术,挟天子以令诸侯。然而,是也好,非也罢,曹操却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刚出场,曹操就给人留下了极其不好的印象,因一句话,一个误会,便杀了吕伯奢全家,一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寒了多少人的心。可我并不以为然,在那个时代,有多少人是可信的呢,不是你死,便是我活。只是因为,碰上这件事的人是曹操,所以便为他戴上一个阴险恶毒的形象吗?若遇见这事的人是刘备,他未必不会这么做。一将功成万骨枯,每一个帝王的脚下都堆满了森森的白骨,便是以仁义著称的刘备亦是如此,不是吗?

曹操其实也是一个广纳贤才、仁义惜才的'人。就拿许攸来做例子吧,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时操方解衣休息,闻说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对于曾拜袁绍门下的许攸,曹操却是不计前嫌,以礼相待。他有爱才的大度.如,张绣杀曹操一子一侄,降曹后,曹操弃仇录用之.再如,袁绍手下的陈琳在一篇檄文里将曹操和他的祖宗十八代都骂了个遍,而曹操知道他有才,所以在打败袁绍以后也没有杀他,而是收为己用。就是他的死敌刘备,也曾投奔于他,在刘备被吕布打败之后,曹操还称刘备为当世英雄。

人们厌恶于他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可换个角度想想,当时时局混乱,内忧外乱,若不是曹操,或许汉献帝连命都保不住,而现在,有了曹操的庇护,他不仅能活下去,也依旧享受着荣华,付出的不过是当一个傀儡罢了。相反,比起孙权、刘备,曹操至死不称帝,他虽权势滔天,却终未踏出那一步。“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句话有力地说明了他对汉家王朝的守护。

曹操的文才武略也更是令我折服。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孙权的江山是“扶”出来的,比起刘备的懦弱,孙权的固步自封,曹操才是真正的成功。刘备有诸葛亮相助,孙权有周瑜相助,他二人皆是当时数一数二的人才,可曹操呢,他手下虽人才众多,对他却皆无多大帮助,我看到的只是他自己的才华。他精研兵书,文韬武略,博览群书,尤其喜欢兵法,曾抄录古代诸家兵法韬略,还有注释《孙子兵法》的《魏武注孙子》著作传世。他不仅是成功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成功的文学家,他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连鲁迅也对他赞赏有加,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虽然世人对曹操有着诸多的误会,但他从不在意,正如他在短歌行中写道的一般: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历史的长河依旧翻滚着,那一场场厮杀早已化为烟尘,但三国演义却一次次地再现着那份辉煌,但他们的那份精神却一直一直流传下去。人们对他们的议论经久不息,但我却已满足,正如曹操不在乎他人所言,我也坚信着自己的信念,不为他人所动摇。与这本书的邂逅,与曹操的邂逅,是我最美的梦。懂你,便是知你说的,也知你没说的……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4

近日,我读了《三国演义》一书,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该书内容丰富,故事多,人物多,成语多,给了我很深的感受,很多人物、很多事情值得我学习,可谓受益匪浅,读后感《大学生《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烽火连天的世界里,却引发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完美诠释了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真谛。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无数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来塑造了忠、奸、仁、义、爱的各种形象,更是深中人心。以刘禅典范的庸君,以袁术、袁绍、刘表、刘璋为代表的无能之辈,气量狭隘的周瑜,勇而无谋的吕布、张飞、许楮、典韦,运筹帷幄的诸葛亮,大智若愚的刘备,忠肝义胆的关云长,“宁我负天下人,休要天下人负我”的曹操,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

我从三个国家的角度阐述一下自己阅读此书后的感悟,群雄割据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最后形成三国鼎足之势。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

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卧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都不如他。 被称为是儒家伦理型的理想人物,他有独特的人格,择梧而栖,择主而事,他尽忠于刘备,尽忠于蜀汉,最后中献身于统一的大业中。

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正中年时。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决定成败。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三国演义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

这本书展示了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形象地再现了这一风云变幻而又动荡不安地历史时代,生动地揭示了统治集团内部钩心斗角、尔虞我诈、互相勾结而又相互争夺的关系,向读者展现了一副精彩壮阔的历史画卷。 通过设置大量巧合,化不可能为可能,把人物的个性特点描述得淋漓尽致,把一个个场面描绘得更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我要把通过这本书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工作实际当中,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力量。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5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曹阿瞒许田打围,董国舅内阁受诏。

话说曹操举剑欲杀张辽,玄德攀住臂膊,云长跪于面前。玄德曰,“此等赤心之人,正当留用。”云长曰:“关某素知文远忠义之士,愿以性命保之。”操掷剑笑曰:“我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乃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辽感其意,遂降。操拜辽为中郎将,赐爵关内侯,使招安臧霸。霸闻吕布已死,张辽已降,遂亦引本部军投降。厚赏之。臧霸又招安孙观、吴敦、尹礼来降;独昌未肯归顺。操封臧霸为琅琊相。孙观等亦各加官,令守青、徐沿海地面。将吕布妻女载回许都。大犒三军,拔寨班师。路过徐州,百姓焚香遮道,请留刘使君为牧。操曰:“刘使君功大,且待面君封爵,回来未迟。“百姓叩谢。操唤车骑将军车胄权领徐州。操军回许昌,封赏出征人员,留玄德在相府左近宅院歇定。次日,献帝设朝,操表奏玄德军功,引玄德见帝。玄德具朝服拜于丹墀。帝宣上殿,问曰:“卿祖何人?”玄德奏曰:“臣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阁下玄孙,刘雄之孙,刘弘之子也。”帝教取宗族世谱检看,令宗正卿宣读曰:“孝景皇帝生十四子。第七子乃中山靖王刘胜。胜生陆城亭侯刘贞。贞生沛侯刘昂。昂生漳侯刘禄。禄生沂水侯刘恋。恋生钦阳侯刘英。英生安国侯刘建。建生广陵侯刘哀。哀生胶水侯刘宪。宪生祖邑侯刘舒。舒生祁阳侯刘谊。谊生原泽侯刘必。必生颍川侯刘达。达生丰灵侯刘不疑。不疑生济川侯刘惠。惠生东郡范令刘雄。雄生刘弘。弘不仕。刘备乃刘弘之子也。”帝排世谱,则玄德乃帝之叔也。帝大喜,请入偏殿叙叔侄之礼。帝暗思:“曹操弄权,国事都不由朕主,今得此英雄之叔,朕有助矣!”遂拜玄德为左将军、宜城亭侯。设宴款待毕,玄德谢恩出朝。自此人皆称为刘皇叔。曹操将刘备带回许都,献帝认刘备为皇叔。曹操在许田和献帝围猎,意在观察朝臣举动。献帝因为曹操专权而感到不安,将血字诏书写在玉带之中,付与国舅董承。

这里写道刘备终于要认祖归宗了,看到这里我十分高兴。毕竟刘备一心要兴汉邦,二来也可以稍微减轻一下汉献帝的苦。在前面看到刘备留下张辽的情形,让我十分差异。难道刘备没有想到以后跟曹操争夺江山的时候,张辽有可能是他的一个绊脚石吗?但是识英雄重英雄,能有对待人才的心,我终于知道刘备为什么可以有那么多人归顺于他的麾下了!

读完第二十回,我不仅为刘备当“皇叔“的”不易“而哑然失笑,为曹操的狡猾而佩服。

我想,刘备这个皇叔当的太勉强了,也就是与皇帝十八竿子也打不着,为什么让刘备当皇叔呢?刘备的优点可以帮汉朝打败曹操,但当大臣的一定怕曹操。而皇帝的家事曹操管的较少,于是皇上让刘备以皇叔的身份帮助他,这样,可以减少对曹操的恐惧,发挥常水平,从而让刘备承担起拯救汉王朝的坚巨任务!

当曹操约请汉献帝去打猎,曹操的马与汉献帝的马的马头之间之差一个马头之距,意思是说,天下除了皇上,我是老大,当汉献帝三箭射不中大鹿时,曹操要皇上的`弓箭,一箭射中了,百官向皇上祝贺,以为是皇上射中了大鹿,曹操一步上前,挡在前面,受百官祝贺,这表现了他对皇上的不屑一顾。之后,不把弓箭还给汉献帝,反而占为已有,没有丝毫犹豫,汉献帝也没有阻止,这明显表现了曹操的狼子野心--要与汉献帝平起平坐,你的东西就是我的东西--也就是曹操想要当皇帝,当九五之尊的人。

唉,“国家昏乱有忠臣”国舅董承就是一个“忠臣”。是一个有心无力,有名无实的人,他也被曹操震压着,一个人的力量微小,众人之力可攀天,他得好友王子服之力,为救国展开“战争”,但一定会失败,因为历史是无法改变的。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6

一.司徒王允

说起司徒王允我便产生这样一个疑问,他是姓司徒,还是姓王?据我了解在当时司徒是官名,司徒与司空,司马为三公!其中的司徒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但在查阅百家姓后,其中也有司徒这个姓……为表示尊敬,我就暂且称他司徒王允

公元184年,全国各地便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黄巾军农民起义,率领重兵讨伐黄巾军。司徒王允初次领兵打仗,便充分展示了他非同一般的文韬武略。计杀董卓可谓功不可没

但司徒王允拒绝了董卓余党李傕、郭汜、樊稠等人的投降。唉!唉!结果长安城被董卓残部攻破,李催纵兵屠城,司徒王允以封建士大夫的忠勇,完成他认为应该尽忠的朝廷,临危不逃不惧,被李催等处死长安,尸弃于市,时年56岁。

司徒王允可谓一等一的忠臣,但由于封建士大夫的忠勇,思想死板,不知变通,拒绝董卓余党投降。结果……他若接受投降,一番安抚之后,大可借力打力,借其之手剿灭其它逆党。

司徒王允不但勤政爱民,更有王佐之才。他的死都是封建惹的.祸呀……

二.常山赵子龙

赵子龙乃五虎上将之三,是三国中少有的几位文武双全的武将之一,是自吕布之后的三国第一猛将,人称“常胜将军”说起赵云最著名的当数“单骑救主”这“单骑救主”其实有两次一次是长坂坡之战,一次是截江救阿斗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刘备兵败,向南逃往江陵,曹操派麾下精骑快马追赶,终于在当阳长阪附近追上了刘备。刘备便丢下妻儿,向南逃逸。

人说患难见真情,你说这刘备办的什么事,打了败仗,丢盔弃甲不说,还抛妻弃子。多亏了人家赵云。危机之时,赵云却反而向北进入曹军势力之中,在曹阵中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连斩数将。连杀50员曹将,终于将阿斗交给了刘备。

刘备出征西川的时候,孙尚香抱阿斗回吴,赵云察觉后乘小船追赶上来。他不顾大船上射来的箭枝,靠上前去并纵身跳上大船,将阿斗夺回

。刘备去世之后,曹魏五路犯蜀,赵云把守阳平关,一将当关,万夫莫开。七十几岁时仍为蜀军前锋,阵前力斩被作者称为“有万夫不当之勇”的西凉大将韩德一门五将。这在古今都极其罕见,实在让我敬佩不已。

前面说到赵子龙文武双全,武大家都知道,我再来说一下这“文”

赵云于平定益州时引霍去病故事劝谏刘备将田宅归还百姓,又于关羽张飞被害之后劝谏刘备不要伐吴,被后世赞为有大臣局量的儒将。

然则云之本末,自有大臣局量也,岂名将云乎哉?

三.身在曹营心在汉

说起“身在曹营心在汉”,诸位想到的定是关羽关云长,其实在此之前还有一位名曰徐庶,“徐庶进曹营”后与“关羽降曹”事件演化为成语“身在曹营心在汉”

说起徐庶在桌游《三国杀》中他的一个技能,可概括它的主要形象---“无言”

徐庶通过自荐的方式成为刘备的军师,在诸葛亮之前,徐庶是蜀国最重要的谋臣,什么大破八门金锁阵、直取樊城、大败曹仁、你在蜀国是立功了,把曹操给气的,正准备大展宏图之时,不料天有不测风云,建安十三年(208年),徐庶在跟随刘备逃亡的过程,母亲被曹操掳获,于是徐庶为了保全母亲前往曹营,从此一言不发,满身才华就此埋没。

要说曹操小气,那徐庶活的了吗?,其实曹操也爱才,不但没杀徐庶,还给予高官厚禄,徐庶最后在魏国被任命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赤壁之战时徐庶识破庞统的连环计,但就是不向曹操说。徐庶曹操请命,领三千兵马,离开赤壁。这曹操要知道还不得气死?

除此之外,要没徐庶引荐,诸葛亮也得埋没在农田之中,更不用说三分天下了。

所以说徐庶可谓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蜀国开国功臣。

不过你这样对人家曹操真的好吗?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7

从天下大乱到诸侯割据,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就是《三国演义》。这本书主要写魏、蜀、吴三国之间发生的斗争,从东汉末年一直写到晋朝建立,刻画了200多个人物形象,许多人物都鲜活生动,跃然纸上。张飞喝断当阳桥、赵子龙单骑救主、刘皇叔三顾茅庐、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等传奇故事至今依然口口相传,“智绝“诸葛亮、“义绝“关云长、“奸绝”曹操,更是被人们津津乐道。由此可见,《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在民间的深远影响。

虽然人物众多,但是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几位英雄人物。

刘备,出身正统,是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阁下玄孙,汉献帝称刘备为皇叔,是作者着力歌颂的一代明君,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的君主楷模。他慧眼识才,知人善任。先得徐庶、后得卧龙诸葛亮、凤维庞统,武将更有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五虎上将”之说。“三顾茅庐”求诸葛亮出山就是广为流传的求贤故事。他韬光养晦,厚积薄发。

曹操白门楼勒杀吕布之后,实力强大,彼时刘备势单力薄,难以立足,不得不寄曹操之篱下,曹操便趁机试探刘备的志向,就有了“青梅煮酒论英雄”的精彩篇章。曹操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惊落了匙著,又从容俯首拾起。曹操便嘲笑他胆小,不再提防他了。刘备巧妙骗过曹操而自保,以至于后来成为曹操最大的`敌人。这次惊心动魄的斗争,其精彩程度不亚于鸿门宴。

刘备的过人胆识、雄才大略可见一斑。他宽厚仁义,爱民如子。“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当阳兵败撤退时,十几万百姓跟着他渡江,虽然形势万分紧急,但是他始终与百姓在一起,深得民心。

与刘备对立着存在的曹操被作者写成一个“暴君”,他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无疑是极端自私的。小说中的曹操奸诈残暴,嗜杀成性,杀戮人民,发掘坟墓,借刀杀人,甚至梦中杀人,真真不愧为一代奸雄!思考之下,不难发现,罗贯中有意使用对比的笔法,让刘备的仁厚和曹操的奸诈形成巨大的反差,从而树立一个万民拥护的明君形象,进而表明作者以汉室为正统的“拥刘反曹”的政治立场。

如果说刘备是作者理想的的“圣君”,那么,诸葛亮当然就是圣君的“标配”:贤相。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几乎被塑造成一个“完人”。生逢乱世,躬耕南阳,读书不求甚解,识天文,晓地理,神机妙算,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有经天纬地之才,治国安邦之能。这些都广为人知,不再赘述。

让我最为感动的是他的忠诚,集中的体现就是那篇至今读来依然催人泪下的《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可谓字字珠玑,字字血泪,充分表达作为托股之臣的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贞不二,赤胆忠心,以至于宋代爱国词人陆游激动地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爱国将领文天祥也遥相呼应道:“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心怀天下,忠贞爱国,正是我们这个火热的时代所提倡的价值观,也是我们这个民族固有的优良传统,我们当代青少年有责任继承并发扬下去。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三国英雄已随时间的洪流定格成历史的剪影,留给我们无限的感慨和深深的思考。“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愿我们在品读小说、回味历史的时候,能有所感悟,有所借鉴,愉悦精神的同时能拓宽认知,升华境界。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8

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再加上近些年很多的三国演义相关的影视、游戏作品,内容想必大家都是耳熟能详的了。这里就不对具体的内容做介绍了,就谈谈我的三国故事。

第一次通读<三国演义>是在高一暑假的时候,当时读的是通俗版的。当时读三国,最主要的目的是为写语文作文收集素材。毕竟整个高中时期,我都是一天写不出来一个800字的文章的,收集素材迫在眉睫。

当时读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读完之后,确实有点效果。然后作文里面各种桃园三结义、单刀赴会、过关斩将、三顾茅庐、横槊赋诗等等,只要是作文就想法往上套,现在想着都满屏幕的尴尬!这种作文,让我总是有种走投无路,逼上梁山的感觉。算了,噶事不提,一会跑偏到水浒了。

后来倒是没有看过书籍了,改看三国影视作品了,从鲍国安版三国,再到陈建斌版三国!从三国志再到三国杀,反正三国相关的事,从来没断过!

当然中途也曾参与各种八卦帖子,三国武将里面谁最牛?这个问题大家貌似没有异议,确实是吕布。但是如果问谁排第二,谁排第五?那么这个问题估计和“计算机行业最好用的语言是什么?”有的一拼了!

三国相关的内容接触这么多之后,不知什么时候,心中有个疑问,那就是:到底是什么内容,能够让三国演义雅俗共赏的?

俗人一个,三国演义的故事很精彩,古代战争场景描写也还过得去,权术谋略也很给力,这些我到还是能欣赏的。但是,三国演义的精髓部分有哪些呢?这个问题倒是没能答上来。

直到不经意间,看到一个人本教练模式相关的'书籍。这本书里面剖析了三国演义中各种用人之道,识人之术,同时也分析如何做领导,如何辨别领导的才能等等内容。这才让我对三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

于是,本次阅读我着重于看书本当中的识人之术。

比如官渡之战时,曹操怎么就知道许攸是真的来投靠呢?因为需要说了几个曹操没法怀疑的理由:曹操军中没粮,如果袁绍分兵攻打许昌,曹操必败无疑。那么许攸的假投诚,就显得多此一举。

再比如赤壁之战时,周瑜怎么就知道蔡和蔡中是假投降呢?周瑜的分析是:蔡和蔡中投降竟然是没有带来任何家眷,乱世稍有不慎,就是满门灭族,投降这种事情,怎么可能不带家眷呢?

再比如诸葛亮与司马懿祁山对垒时,司马懿设计让孙文诈降诸葛亮,诸葛亮则是让孙文先立功,孙文一回合就斩了假的魏军先锋秦明(先锋官秦朗之弟),诸葛亮则是因此断定孙文诈降。

因为司马懿不是一个用人不明的人,不可能用一个武功平常的人为先锋,因此断定是阴谋。

这样的场景还有很多,通过这些例子来锻炼辩识能力,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当然后续可能还会再读三国,因为还可以从领导力的角度来阅读三国。

比如,刘备怎么就能够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最终三分天下的呢?曹操凭什么就能够少年得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呢?孙权能够知人善任,那么他又是如何知人的呢?诸葛亮如何调兵遣将,如何让人心悦诚服,甘受差遣的呢?

再比如袁绍为什么就败了呢?曹操这么牛,怎么就有赤壁之战的落魄呢?关羽张飞都是身首异处,为啥不得善终呢?刘备的夷陵之战为啥败了?等等等等。

当然,三国演义,是演绎,是罗贯中根据三国志杜撰出来的,不能尽信。里面也充斥着牛鬼蛇神,比如于吉半仙、关羽睁眼吓曹操、然后各种的呼风唤雨等等操作,很可能就是作者无法自圆其说的时候,瞎编乱造的。

当然哪怕是三国志也不能尽信,毕竟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保持怀疑的态度读史书才好!

这次三国,读了整整一个月的。就到这里!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9

这个寒假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令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出自明代作家罗贯中,是我国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作者大胆的艺术创作令一些晦涩难懂的历史以灵活的,惟妙惟肖,贴近生活的形式表达出来。书中的艺术表现手法深受大众喜欢并广为流传于世间。其中,各有特点的历史人物和妙趣横生的细节仿佛使我穿越到了那个战乱纷争的年代,感受当时的时代特色。

书中言到“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贯穿了整本《三国演义》。书中讲述了七国纷争,由秦统一,秦朝覆灭后,又有楚汉相争,而后有汉。在这些烽火中,各路英雄尽显本色,才略过人,英勇善战,为争夺天下各自设局。其中便有一代枭雄的曹操,刘备,袁绍,孙权等人,他们把历史的漩涡搅得天翻地覆。

《三国演义》一书中,我最为敬佩的便是曹操。曹操是一个文武双全的英雄人物。他才华横溢,能诗擅赋;他是一个合格的军事家、政治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长期打压孙刘两军从而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的军政基础。东汉纷乱,他成为了雄踞一方的霸主。虽人称奸雄,但却是人中龙凤。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说到曹操,那就有另一个不得不说的人物——刘备。如果说曹操是一代奸雄,那刘备就是站在曹操的对立面。

刘备宽仁、忠厚、慈善、好施、善于收买、笼络人心,这是他性格中远远胜于曹操的地方。曹氏父子占据北方大部,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占有明显的优势。但就天下人看来,曹操性情暴躁且簒汉,而刘备扶植汉室,因此,刘备深得人心。刘备入蜀后,实行拉拢当地豪门士族的政策,发还他们的田地和房屋,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因而深得民心。

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刘备比曹操更胜一筹,陈寿评价刘备为:“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来终于归到了刘门下,才使得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两次脱险。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

所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买马,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创建事业,这才是成功之道。这里的反面例子便是袁绍了,官渡之战中,袁绍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曹操显弱势,但袁绍为人不重视人才,宁愿信小人也不听信忠臣的话,最终败给了曹操。

而三国中的结局也让我大为叹息。“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最终曹操,刘备,孙权三人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无一人统一天下。而后,更是风起云涌。

蜀国失荆州、败东吴后已大伤国力,出现了孟获做乱、虎羌寇边等内部动荡。而后诸葛六出祁山、姜维九次北伐无疑是蜀国败亡的一笔,再加上刘禅的昏庸朝中小人当道,蜀国可以说是必亡的。东吴孙权晚年喜杀成怒,山越的作乱,人才的失殁,使孙吴败亡。魏国君主曹丕据说好色之风不在其父之下,随后的子孙不是年幼就是懦弱,只有个好大喜功的曹爽,却不是司马懿的对手,这也是司马家风生水起天运。而最终也由司马炎统一了天下。

《三国演义》一书中,各路英雄以天下为棋盘,自身为棋,下着一盘天大的赌局。他们所表现的精神令人震撼,也为之赞叹。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0

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

《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先说关羽。

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

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再说曹操。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三国演义里的故事中,我最喜欢的故事就是火烧赤壁了。

因为在这个故事中诸葛亮显得更机智了,黄盖也体现出了他忠诚、勇敢的高尚品质,诸葛亮和周瑜都想到了用火攻曹营,随后周瑜在众大臣前打黄盖,然后黄盖假装向曹操投降,诸葛亮又请法师作了个法,要求后天刮东风,而到了后天,黄盖带来了二十条船放火烧了曹营,这时又刮起了东风,使火势越来越大。

你是不是也觉得这个计谋很完美呢?可是我并不觉得这个计划天衣无缝,因为当时曹操再谨慎一点,也许就不会造成这样大的损失了,这太使我感到惋惜了!

我虽然最喜欢的故事是火烧赤壁,但是给我最大感触的是诸葛亮气死周瑜的故事。也许你们不知道,其实周瑜是中了毒箭,命虽然保住了,但是就是不能生气。

诸葛亮一共气了周瑜三次,而我在第一次看见周瑜生气时我就觉得不值得了,他明明知道自己不能生气还偏偏和自己过不去,凡事都要看开点,气坏了自己的身体还不是自己的损失?如果周瑜把一切切都抓得那么紧,到头来还不是在增加自己的负担?在周瑜在死前,大喝一声:“既生瑜,何生亮。”可见周瑜含怨而死,死时只有3岁。我可真替周瑜感到可惜。

这场“游戏”的结局是魏、蜀、吴三国统一了。可是,在我看来,这场游戏并没有最后的赢家,因为他们在尔虞我诈的过程中都有在身体或心灵都有所损失。他们争皇位太像皇宫中的妃子们勾心斗角了,只不过皇宫中的妃子们每天是想着怎么讨皇上的欢心,当上皇后﹔而他们则是想着怎么打败对手,当上皇上。

三国演义给我带来了太多太多感触了,让我明白了人世间的许多真谛。如果你也要选择一本经典来读的话,你也来看三国演义吧!让我们一起诵读经典,感悟成长!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1

《三国演义》实可谓中华文化之瑰宝,它不仅是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而且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明代毛宗岗曾这样评价它:“古事所传,天然有此等波澜,天然有此等层折,以成绝世妙文,然则读《三国》一书,诚胜读稗官万万耳。吾谓才子书之目,宜以《三国演义》为第一。”从小,姥爷就时常给我讲其中英雄好汉的传奇故事,我总是瞪大了充满好奇与敬佩的眼睛,饶有兴致地听着。这个寒冬,我捧起书本,细细品读那字里行间透出的豪情壮志,时而热血沸腾,时而拍手称赞,时而静静沉思,时而扼腕叹息……

《三国演义》最擅长描写战争,把紧张激烈、惊心动魄力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读着读着,我的心绪被拉回了东汉末年,我仿佛置身于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跟随将士们奋勇杀敌,与英雄好汉们开怀畅饮……

正所谓“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中的英雄好汉可是不计其数:性格复杂的奸雄曹操;仁义的能礼贤下士的刘备;英武果断的孙权;有勇有谋的赵云;阴险多诈的曹丕;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英勇的张飞和关羽……

下面就来说说书中使我印象深刻的人物——关羽。第一话中,他的出场就让人眼前一亮: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入眼的关羽自是一副威武忠诚之面目,先教人好感滋生三分。桃园三结义中,云长与玄德、翼德三人结为金兰,那一番誓言更是让人钦佩,“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那坚定而忠诚的喊声回荡在桃园,我不禁握紧了拳头,为三人之情谊叫好。再随后初出江湖,“英雄露颖在今朝,一试矛兮一试刀。初出便将威力展,三分好把姓名标。”更是为世人称赞其真威实勇,让人敬佩不已……这样,一个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关羽形象便跃然纸上。

其后他“温酒斩华雄”,在众诸侯连连失败后,只见他一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便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好一个武艺高强的关羽!

当他与玄德分散,被迫置身于曹操营下时,他“身在曹营心在汉”,不为名利所诱惑,时刻想着寻找主公;他光明磊落,来去明白,获得赤兔马后答应为曹操立功后,找到刘备就离开。途中,他“过五关斩六将”的传奇更是为世人所熟知,好一个忠心耿耿、勇往直前的关羽!

自此,每当那个长髯红面、战无不胜的大将骑着战马驰骋在战场时,各路诸侯无不闻风丧胆、仓皇而逃。真可谓万人之敌、忠义双全啊。

但是,这样的英雄好汉也有他可悲的一面。陈寿《三国志》对关羽有一个相当精辟的评价:“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他本领高强,自有他骄傲的资本。但当诸葛亮夸他“髯之绝伦逸群”时,他竟然大悦,甚至“以示宾客”,惟恐旁人不知。更有甚者,当诸葛谨对他说明联姻的意思时,关羽竟勃然大怒,说:“吾虎女,安肯嫁犬子耶!吾不看汝弟之面,立斩汝首!再休多言!”堂堂蜀国大将,安能说出如此伤人的话?更让人费解的是东吴陆逊的一封卑辞赞美的信,竟骄其心,使之仰面大笑,撤去把守荆州的后防重兵。大意失荆州后,他无计可施,只能从麦城突围,王甫谏道:“小路有埋伏,可走大路也。”但他却昂然地说:“虽有埋伏,吾何惧哉!”都到了这种时候,关羽的傲气仍然一点不减。最后,他悲壮地兵败身亡,败走麦城。我不禁为这个忠贞不二但高傲自负的大将哀悼,他这种狂妄自大的性格,是他悲剧的根源啊。

合上书本,我陷入了沉思。读史使人明智,东汉末年那烽火连天的战场在我眼前浮现……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2

关羽出生于公元161年死于公元220年,约生于东汉桓帝年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县人。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死后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人奉为关圣帝君,佛教称为伽蓝菩萨。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与号为“文圣”的孔子齐名。关羽少年时勇武有力,嫉恶如仇。三国演义里描写的关羽是身长九尺(汉尺一尺是现在的23.4公分),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大家都知道关羽所用的武器是青龙偃月刀,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重82斤。

184年黄巾起义时逃至涿郡(河北涿县)遇到刘备在召集人马,便跟张飞一起追随刘备,当时他只有23岁。刘关张三人是三国中乃至历史上有名的异姓兄弟,关羽终日随同刘备,八方征战,不畏艰险。关羽是三国时代中武力数一数二的人物,在三国演义中侧重刻画他神威勇武的一面,初对付黄巾军时先斩程远志,后在汜水关前“温酒斩华雄”,虎牢关前“三英战吕布”这都是三国演义里描写的单挑战斗,公元200年刘备偷袭徐州,杀死徐州刺使车胄,关羽驻守下邳,这是三国演义里描写的“关公赚城杀车胄”。同年曹操东征,击败刘备,关羽被俘,曹操待他礼遇十分周到,拜他为偏将军。

公元201年,袁绍进军黎阳,派颜良在白马攻打刘延,曹操派关羽张辽迎击颜良,关羽于万众之中斩杀颜良,取下他的首级回到阵中,袁绍诸将无一人敢阻拦。这可以说是历史上关羽的成名战,而在三国演义里关羽早因“斩华雄战吕布”闻名于诸侯,小说里斩颜良诛文丑的不过是给关羽的勇武锦上添花而已,但历史上关羽在斩颜良后被封为汉寿亭侯,而且离开曹操到袁绍军中投奔刘备去了,小说中添加的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并不是真实的情况。关羽曾被流箭射中,因箭头有毒,每逢阴雨天骨头便疼痛,关羽接受医生的.建议刮骨疗毒,并在动手术时举杯畅饮,谈笑自若。小说中提到的是公元219年他攻打樊城时中曹仁军毒箭,得华佗进行医疗。公元219年,刘备自立汉中王,封关羽前将军,在小说中也是那时封关羽为五虎上将之首,命其攻打曹仁守卫的樊城,曹操派于禁、庞德率领七军援助曹仁,结果在樊城北十里罾口川处被关羽水淹七军,于禁投降,庞德被关羽斩杀,自此关羽威震华夏。曹操曾因欲避关羽锋芒而从许昌迁都,后因司马懿、蒋济力阻并建言鼓动孙权袭击关羽后方。在此之前孙权曾派使者到关羽处,希望娶关羽之女为子媳,而关羽没有遵照诸葛亮“东和孙权,北拒曹操”之言,侮辱来使,惹孙权大怒。同时,南郡太守糜芳,将军傅士仁屯兵公安,由于平时关羽对他们轻视而造成忌恨,不尽力供应军需,在听闻关羽“还当治之”之言后勾结孙权,袭取关羽后路,曹操派大将徐晃增援曹仁,关羽攻打樊城失利,引军退回时江陵已被孙权夺取,关羽军溃散,关羽及其子关平被孙权斩于临沮,享年58岁,蜀汉后追谥关羽壮缪侯。纵观关羽一生,无愧于戎马生涯,历经百战,而最后却输在他的弱点“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

鲁迅曾评三国演义里的关羽:“惟于关羽,特多好语”。宋、元时期关羽被尊为“真君”、“武安王”,至明、清时期被尊为“大帝”,四处立庙。关羽有三子一女,一义子关平,关平原是汝南关定庄上关定次子,有兄关宁,学文。次子关兴,字安国,受诸葛亮器重,北伐时任龙骧将军,关兴有子关统、关彝。关羽三子关索,诸葛亮平定南蛮时曾用其做先锋,水浒传里杨雄名号“病关索”我想应该就是指他,另有一女关凤,孙权为其子求婚未果。关于关羽的武力是无可非议的,他温酒斩华雄,仅一合斩颜良,战不二合斩文丑,五关六将等无名下将则必说了,他能在老年勇战庞德也可以看出他过人的武力,但虎牢关前他与张飞二人合战吕布却不能胜,可见吕布之勇武要略胜一筹,有对联赞关羽:匹马斩颜良 河北英雄丧胆 单刀会鲁肃 江南文武寒心。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